花大量時間參加學術會議,值嗎?

2022-03-29 20:52:04

作者 | 馬靜 李晨陽

每一年,全球科學家們在組織和參加會議上的花費竟高達數百億美元。

每個科研人員,一生中都有大量時間花在開會和去開會的路上。

這些錢和時間花得值嗎?

美國西北大學最新的一項研究回答:值。而且,對那些在會議上表現更活躍的科學家們,尤其值。

近日,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APS)三月會議上,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者公布了一項研究結果。

他們發(fā)現,無論是在線下的面對面會議,還是在線上的虛擬會議中,那些積極同他人互動交流的科學家們更易達成合作。

“由于辦會成本高昂,人們對舉辦科學會議的必要性總是議論紛紛,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組織者策劃會議的方式可以直接影響科研合作的達成,進而影響科學研究的方向。”論文第一作者、美國西北大學麥考密克工程學院的博士生艾瑪•扎伊德拉(Emma Zajdela)說。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預測科學家們在會議上如何達成合作,研究團隊構建了一個全新的數學模型,并用來自Scialogs的大量數據驗證了該模型。(Scialogs是由科學進步研究公司組織的一系列科學會議,旨在促進研究、對話與合作。)

扎伊德拉和艾布拉姆斯用了五年時間,對12次線下Scialog會議進行了跟蹤和記錄。

結果發(fā)現,在線下的面對面會議上,那些達成有效合作的參會者之間的互動比未達成合作的參會者高出63%。

與未參與小組互動的參會者相比,參與2-4人小組互動的參會者之間達成新合作的可能性也高出了足足8倍。

然而,新冠疫情襲來后,大多數學術會議都轉向了線上舉辦。

這些線上會議“牽紅線”的效果還有那么好嗎?

在用此前構建的數學模型分析了6個線上Scialog會議后,研究團隊發(fā)現,通過線上會議達成合作的科學家的互動量比那些未達成合作的科學家多了2倍,而在線下會議中則多了1.6倍。

由此可見,線上會議在鼓勵互動、激發(fā)協(xié)作方面同樣有效。

扎伊德拉進一步解釋,在線下會議中,科學家有許多非正式的互動機會,例如休息或用餐期間,而在線上會議中則沒有。因此,在開線上會議時,科學家們主動積極的“互動”會更加關鍵。

參考資料: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46347

標簽: 學術會議 科研人員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