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秒破難題是真還是假?你我為何都愛熱捧“韋神”

2022-05-08 11:44:21

北大數(shù)院“韋神”韋東奕昨天又上熱搜了!而且除了榜首,還有其他好幾個熱搜。他幫人“秒破”難題的消息刷爆全網(wǎng)。

有網(wǎng)友稱,自己的科技公司要做一個數(shù)學模型來模擬產品的物理性能,但是模型越復雜,模擬就越失真。包括6名博士在內的團隊,耗時4個月都無法解決,求助北大數(shù)院青年教師韋東奕后,很快就破解了難題,并且韋東奕認為這事太簡單所以拒收報酬。

這不是“韋神”第一次火爆“出圈”。此前在一段采訪視頻中,韋東奕手里拿著饅頭和礦泉水瓶,憨厚的相貌,素儉的著裝和樸實的言語,引發(fā)了網(wǎng)友熱議。

人們熱議的,其實是這幅畫面與想象中的“北大老師”、“數(shù)學天才”反差太大。這讓人不禁想起不修邊幅的愛因斯坦,甚至武俠小說里的掃地僧。

這回“韋神”再上熱搜,讓人看到這位天才數(shù)學家不僅“畫風清奇”,而且“特別能打”。他的數(shù)學造詣網(wǎng)上都能查到,但羅列抽象的成就,都比不上這個故事來得生動叫絕。

人們津津樂道的,概括起來有兩方面:一是數(shù)學天才輕松破解實用性的工程難題,二是淡泊名利,“事了拂衣去”。

有網(wǎng)友想去求證此事的真假,不過這不是重點。哪怕網(wǎng)傳說法不實,也算不上是特別惡劣的謠言,這個故事只是符合“吃瓜群眾”的愿景思維(wishful thinking)罷了。

人們期待這樣一種天才。

他可能毫不起眼,甚至有點寒酸,但他能力超群,成就斐然;他看著像個書呆子,卻拿得出真本事,破解的難題可以給人帶來切實的收益;他與世無爭,道德上純潔無暇;他無視外界,活出自我……

科幻作家寶樹在微博評論里說得好:“韋神完美地符合了一般人對天才的想象,科學天才就是一心沉浸于科學王國,不聞窗外事……我們年輕的時候,也經常覺得自己很有‘個性’,接近天才,但其實真是一毛錢關系也沒有。”

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不是天才,可是現(xiàn)實中總有冒牌的天才和大師招搖撞騙。正當我們懷疑是否真有天才這個“物種”時,這個有鼻子有臉的故事,讓人再次相信山外有山。

事實上“江山代有才人出”,歷史上各個行當從來不乏天才。但眾人追捧的天才,需要滿足一些條件。

人說“文無第一”,并不是所有的行當,只要出了天才大家就會有目共睹。畫家梵高,文學家卡夫卡,在各自的領域堪稱一等一的天才,可惜他們都在死后才能贏得聲譽。

面對這些缺乏“現(xiàn)世報”的樣本,人們更多地是投之以唏噓感慨。也許說到底,人們還是會懷疑,比起科學,文學藝術在智力要求上似乎還是不夠“硬”。

科學界的天才,似乎更容易被業(yè)內專家識別出來。

人們喜愛的天才,道德上未必完美無暇,但至少要免于世俗。

牛頓在科學史上的地位無出其右,但在當年,牛頓擔任教職期間的工作收入一直不高。這也讓年逾五十的牛頓決定,為了一家生計,他要尋求收入更高的工作。

1696年,英國財政大臣查爾斯•蒙塔古來信邀請牛頓擔任皇家造幣廠督辦。牛頓收到信件后,欣然同意前往。盡管后來牛頓改革了金幣的生產技術,實現(xiàn)英國金幣制造的標準化,但只要提及他的后半生,人們總覺得偉大的牛頓墮落了。

多數(shù)科學天才,都有實現(xiàn)榮華富貴的能力??茖W天才一旦有了名利,人們會認為那是拜天賦所賜,若將天賦兌現(xiàn)為利益,雖然無可厚非,卻也變得不那么可愛,也不那么可敬了。

正因如此,當年中科院遙感所所長李小文院士,一時成了明星科學家。他的“出圈”當然有輝煌的學術經歷和過硬的學術貢獻作支撐,但人們喜聞樂見的,還是他腳蹬布鞋、不修邊幅的形象,以及他喜歡令狐沖,每天喝一斤二鍋頭的俠士風骨。

還有一些天才,千里馬橫空出世就被伯樂相中。他們的能力和成就,橫跨文、理、藝術多個領域,人格上也超凡脫俗,卻因研究領域缺乏直接且顯見的實用價值,導致難以“出圈”(這并不是說“出圈”本身是值得追求的)。

20世紀大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屬于這一類。他出身名門巨賈,卻也安貧樂道。

不僅在音樂、工程、建筑等領域表現(xiàn)出極高的天賦,更是一手締造了兩個完全不同卻都有巨大影響的哲學學派。

盡管如今的文藝青年多多少少聽過他的大名,但大家似乎也很難說出他的思想如何改變了世界。

在沒有神的時代,那些集才華橫溢、道德圣潔、人格超拔和貢獻斐然于一體的科學天才,自然容易受人稱頌和愛戴。

不過這樣的科學天才越來越少了,這不是人的問題,而是科學的性質發(fā)生了變化。

20世紀中期美國“曼哈頓計劃”之后,科學逐漸從牛頓時代貴族式的、個人英雄主義般的“學院科學”,進入到了需要政府、商業(yè)、軍方、民眾等多方主體介入“產業(yè)科學”??茖W的規(guī)范性要素發(fā)生了劇變,以一己之力改變世界的天才科學家,也就愈發(fā)稀少了。

這么看來,只有數(shù)學天才最容易滿足大眾關于天才的想象。

數(shù)學有公理系統(tǒng),有對錯可言,比拼的是智力和專注力。天才數(shù)學家一般無暇拋頭露面追名逐利,他們沉浸在純粹的思維王國當中,但也會一個不留神就帶給其它領域(例如物理學、生物學、經濟學、計算機工程、軍事密碼破譯等)巨大而實惠的變革。

納什“美麗心靈”的故事拍成了電影,圖靈二戰(zhàn)中破譯德軍的密碼被人廣為傳頌,這些都是人們對天才數(shù)學家至真至純的禮贊!

與追捧娛樂明星不同,這一回,絕大多數(shù)人是真心誠意被“韋神”種種可貴的品質所折服。人們渴望一個像數(shù)學真理那樣永恒為真而且還有實效的精神榜樣。以前是陳景潤,這次,是韋東奕。

(作者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此稿件為《中國科學報》原創(chuàng)

小編后記:

韋神解題一事到底是真還是假?

《中國科學報》7日也連線了熟悉韋東奕的北京大學數(shù)學院的資深學者。

這位不愿具名的學者告訴《中國科學報》,“東奕數(shù)學解題能力確實很強,但這事應是假的,是有人想要流量而已。”

這位資深學者還強調,媒體轉發(fā)時,最好查一下信息的原始出處。

同時,北大數(shù)學院另一位非常熟悉韋東奕的老師也告訴《中國科學報》,在這件事的真?zhèn)紊?,媒體的表達很曖昧,有誤導讀者的嫌疑。

7日中午記者連線這位老師時,他正好碰到韋東奕慢悠悠地從理科教學樓出來,背著那只講課時也不會摘下的小包包,一個人自顧自地在校園里走著,網(wǎng)絡世界上熱搜的喧囂與“韋神”根本無關。

標簽: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