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動態(tài):成果轉化收入近1億元,他們?yōu)槭裁聪稻璩觯?/h1>
2022-08-15 15:45:08

文 | 《中國科學報》記者 沈春蕾

今年7月,有一位80歲的老人再次向河南農業(yè)大學(以下簡稱河南農大)捐款300萬元,這筆錢是他所獲河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的獎金。此次捐款將用于人才培養(yǎng)和科研創(chuàng)新工作。

這位老人是河南農大退休教授王澤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兩年前,王澤霖將畢生科研成果轉化費8208萬元,全部捐給了學校。“這錢不是屬于我的。”王澤霖曾在采訪中這樣說道。

這些年來,從事科技成果轉化讓一些埋頭苦干的科學家們嘗到了甜頭。根據我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在研究開發(fā)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做出主要貢獻的人員,獲得獎勵的份額不低于獎勵總額的50%。

在收到真金白銀的獎勵后,一些專家并沒有花錢享樂,反而將收到的獎勵悉數捐給了孕育成果的高校院所。這些捐贈者是誰?他們?yōu)槭裁磿@么做?

“摳門”教授 “裸捐”超8000萬元

不久前,《中國科學報》記者通過河南農大宣傳部試圖聯系采訪王澤霖,收到的校方回復是:“在完成捐贈后,王老師就去了外地兒子家,校慶活動都沒有出席。”

王澤霖其實并不想成為外界關注和追捧的焦點。

住老房子、騎電動車、被身邊人稱“太摳門”……1942年出生于蘇州的王澤霖是我國著名的禽病防治專家,曾任河南農大禽病研究所所長。他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養(yǎng)禽業(yè)的疫苗免疫效力低下的難題,他所創(chuàng)制的12個新獸藥產品在國內多家生物制品企業(yè)規(guī)?;a,成果轉化率100%。

一時間人人皆知“河南農大有個王澤霖”,王澤霖也成了教授中的“富豪”。不過,王澤霖對自己依然“摳門”。

有一次王澤霖在全國禽病大會上做報告,有人看到他穿著舊衣服,就說他:“都已經是大專家了,應該弄套好的西裝穿。”他回答:“我一輩子當馬醫(yī)生、豬大夫,給小雞看病,穿那么好給誰看?關鍵還耽誤干活??!”

即使在今天,王澤霖的出行原則也是:能步行不騎車,能騎車不坐公交,能坐公交車絕不打車……

不過,王澤霖對科研卻十分“大方”,甚至“揮金如土”。1985~1995年,王澤霖通過辦班、禽病診療、化驗、為農村養(yǎng)殖戶服務等技術轉移工作,賺取了400多萬元。他用這筆錢在河南農大蓋起兩座實驗樓,購買了當時先進的高速離心機、超速離心機、凍干機等儀器設備。

2020年,王澤霖將畢生科研成果轉化費8208萬元“裸捐”給學校,他希望用這筆錢來建設一座高水平的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P3實驗室)。

“我已經老了,但是科研事業(yè)一定得后繼有人。”王澤霖說,“P3實驗室對于河南農大有關學科的發(fā)展將具有劃時代的性質,我希望盡快將這筆錢用到需要地方,這樣才用得有價值。”

學生感謝恩師 捐款7800萬元

今年1月,武漢大學教育發(fā)展基金會收到一筆金額7800萬元的匿名捐贈,捐贈者希望用于支持母校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來自武漢大學官網的消息顯示,這位老校友是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系畢業(yè)生。出于感激當年武漢大學對學生的關愛和培養(yǎng),他決定把自己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匿名捐贈給母校,并將捐贈項目命名“余先覺生命科學教育基金”,用于支持生命科學學院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和人才引進,助力學院發(fā)展事業(yè),期待大學精神賡續(xù)傳承。

據了解,該基金將每年支出400萬元,用于支持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舉辦高水平學術活動、人才引進項目以及學生獎助學金,并對被納入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信息數據庫的本科生提供大學四年全額學費。

為什么要用“余先覺”來命名?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校友表示,他是余先覺先生的學生,老師的開放進取、兼容并蓄和濃烈的愛國精神對他的影響深遠。

余先覺是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1935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生物系。1949年他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摩爾根實驗室取得博士學位后,毅然決然于1949年10月輾轉回到祖國,投身教育事業(yè)。他在艱苦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機會支持學生的發(fā)展,并包容不同的學術觀點。

回國后,余先覺和研究生們對中國淡水魚類細胞遺傳學開展了廣泛研究,獲得了中國淡水魚類細胞遺傳學的第一手資料,這是我國首次對中國淡水魚類染色體進行的系統(tǒng)性研究。

“這位校友匿名捐贈是直接跟我聯系的,很意外、也非常感動。”余先覺孫女余麗表示,“自己和家人曾勸其好好考慮,但校友稱這是自己多年的夙愿。”

“這位匿名捐贈的校友是我的學長,此舉很讓我感動。我們都是余老師的學生。”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周榮家是余先覺招收的唯一一名博士后。

1992年,周榮家進入武漢大學跟隨余先覺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那時已經80多歲的余先覺身體不好,但依然專門指導周榮家,并叮囑他:“做人一定要有開創(chuàng)精神。要先做好人,再做科研。”

“這句話對我的學術道路影響非常大。”周榮家記憶猶新。當時博士后流動站的條件很艱苦,許多研究幾乎是從零開始,余先覺給了周榮家非常大的自主權,允許他在魚類遺傳學的框架內自由發(fā)揮,“老先生做人非常低調,但是學術做得非常好。”

捐款1億元 培養(yǎng)“健康守門人”

“有人會說1億元不是個小數目,對一個家庭來說是一筆不菲的財富,但這筆錢如果用于讓我們家庭過上更為舒適的退休生活,是一種浪費。”劉進說。

劉進是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麻醉手術中心主任,也是我國現代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倡導者和實踐者。2021年9月,他將1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個人所得款捐贈出來,在華西醫(yī)院設立專項規(guī)培發(fā)展基金,用于激勵住院醫(yī)師、帶教師資,提高住院醫(yī)師臨床能力。

來自華西醫(yī)院的消息顯示,這也是我國首個由個人捐贈設立的專項規(guī)培發(fā)展基金。

“合格的醫(yī)學院畢業(yè)生就是‘毛坯’,實施規(guī)范化培訓的意義就在于要把他們培養(yǎng)成能獨立行醫(yī)的合格醫(yī)生,同時也能促進醫(yī)院的學科發(fā)展。”這也是劉進捐款的主要目的。

那么,一個醫(yī)生是如何賺到1億元的呢?

這需要從兩項合同說起。

2020~2021年,華西醫(yī)院與宜昌人福簽署了兩項專利許可及項目合作開發(fā)合同,合同總金額為7.5億元。這兩項合同涉及專利均由劉進及其團隊研發(fā)產出,按照華西醫(yī)院科研成果轉化激勵政策,劉進個人獲得了1億元獎勵資金。

這兩項合同涉及兩款新藥,分別是新型骨骼肌松弛藥物和超長效局麻藥。其中,新型骨骼肌松弛藥物是全麻用藥中的一類,導致肌肉松弛,滿足手術的要求,具有起效快、恢復快、蓄積小等特點;超長效局麻藥的亮點就在于“超長效”這幾個字上,藥效可達50小時以上,是現有品種作用時間的2~5倍。

如果說,劉進靠自己的實力,實現了賺到1億元的“小目標”,那么,他為了實現更大的“目標”,決定將這1億元捐出來。

這些年來,劉進所在的麻醉科專業(yè)基地已經培養(yǎng)出了約全國5%的青年麻醉醫(yī)師、約40%的麻醉科主任。

劉進感嘆道:“我從事醫(yī)學研究和轉化20多年了,在規(guī)范化培訓這條路上也走了20多年了,希望這筆錢能讓更多的規(guī)培醫(yī)生和老師們在這條路上繼續(xù)前進,為基層培養(yǎng)更多合格的‘健康守門人’。”

參考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lD18vlQQczgRWkNWBA7Bcg

http://edf.whu.edu.cn/xwdt/jjhdt/2022-01-20/1539.html

https://mp.weixin.qq.com/s/ZNoM5Ltr5_qUrlURT_b4rg

標簽: 成果轉化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