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訊!同穿一套艙外航天服!艙外航天服硬核知識點來了

2022-09-16 16:04:11

不久前,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首次出艙,在出艙過程中,有網(wǎng)友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劉洋的艙外航天服上面還寫著王亞平、葉光富的名字。原來三位航天員先后穿了同一套服裝!看到這一幕,網(wǎng)友表示:艙外航天服上的名字記錄了傳承,真是又暖又燃!同穿一套艙外航天服,除了傳承,當然,還有這些硬核知識點……

艙外航天服使用壽命有多久

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使用壽命有多久?這是許多網(wǎng)友關心的問題。說到使用壽命,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使用壽命為3年15次,單次可支持工作時間為8小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如何滿足不同航天員的需求

由于空間站空間有限,研制成本和運輸成本都極其昂貴,因此艙外航天服無需做到一人一套,量體裁衣。同時,空間站階段任務中會有多名航天員執(zhí)行出艙任務,其中還包括女航天員,彼此之間體型不一樣。那么,如何用三套艙外服適應所有航天員的需求?

根據(jù)飛天艙外航天服構形,采用“一對多”的適體性原則,即以一套服裝多人穿用,被動適體性與主動適體性相結合,兼顧個性與共性要求。上軀干為硬結構,采用單一參數(shù)的固定結構,根據(jù)目標著服人群身體參數(shù),包絡最大范圍;下軀干與上肢采用主動適體性設計,根據(jù)航天員人群身體參數(shù)確定參數(shù)范圍,通過調節(jié)結構實現(xiàn)局部尺寸調節(jié);手套同樣采用被動與主動適體性耦合設計,根據(jù)航天員人群手部參數(shù)分型,著服航天員可根據(jù)自身手部參數(shù)選配,同時手掌圍度可調,以獲得更好的操作性。

是否會平衡使用次數(shù)

目前在中國空間站內共有飾帶為紅色(A)、藍色(B)、黃色(C)的三套艙外航天服。本著延長在軌使用壽命的原則,在每次執(zhí)行出艙任務時在選擇上盡量平衡三套艙外航天服的使用頻次。

在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首次出艙前,紅色艙外航天服已經(jīng)使用4次、藍色2次、黃色2次,所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就會用藍色和黃色的艙外航天服來完成出艙活動任務,這樣出艙的任務次數(shù)基本上可以達到一致了。

未來艙外航天服發(fā)展方向

未來的艙外航天服,我國的設計思路是模塊化、輕量化、多用途一體化設計。例如在實現(xiàn)復雜環(huán)境一體化防護、功能模塊化的互換性、外部接口的兼容性等基礎上,最大程度地減少艙外航天服的自身重量,提高其靈活性與機動性,以充分適應不同探測任務下,各種人機配套模式的適用需求。

液冷服是否共用

液冷服,也屬于艙外航天服的一部分。航天員在艙外活動時會產(chǎn)生熱量,而艙外服又要隔絕外部真空環(huán)境,是一個密閉的空間,為了給航天員散熱,就需要穿上液冷服。液冷服全身上下都是細密的小孔,40多根液冷管線均勻穿過這些小孔,然后通過液體在服裝管線中的流動,達到循環(huán)降溫的效果。一套液冷服,全身上下總共能鋪設100米左右的管線。那么,液冷服也是航天員共用嗎?據(jù)悉,液冷服同樣為航天員共用產(chǎn)品,整體分型設計,航天員選取適合自身尺寸的穿在出艙內衣外。

在軌更換如何安排

艙外航天服貯存期限或使用次數(shù)達到設計值后,首先要進行性能評估,看看是否能夠延壽,不可在軌維修使用后才會拋棄。目前計劃是分兩批次替換。

航天員簽名是否帶回

作為網(wǎng)友評論中“又暖又燃”的傳承,那么艙外航天服上的航天員簽名會在任務結束后帶回嗎?據(jù)悉,簽名的屏蔽服裁片在任務后,會在返回重量允許的情況下由航天員拆下帶回。

標簽: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