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十載,筑夢十載。昨天,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發(fā)射圓滿成功。 十年前,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就開始了夢天實驗艙的方案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為了成功這一刻,這支平均年齡38歲的研制團隊已經等待了10年。在發(fā)射前夕,記者在文昌航天發(fā)射場,記錄下了這群追光逐夢的年輕人的緊張工作。
離發(fā)射只有六個多小時了,此時,低溫推進劑正在加注中。夢天實驗艙計劃經理劉慧穎來到夢天艙的電測大廳,跟同事了解工作進展。發(fā)射在即,劉慧穎要做到對發(fā)射前的每一步工作都了然于胸。
(資料圖片)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夢天實驗艙計劃經理 劉慧穎:我們在地面已經做了大量的測試工作,我們的加電時間都超過了3000多小時,應該說我們對每一臺設備、每一個指令、每一個參數都進行了相應的測試,還是比較有把握的。
加電測試,是夢天實驗艙發(fā)射前必須通過的大考。兩天前,就是在這個測試大廳,夢天實驗艙進行了發(fā)射前的最后一次測試。正在緊盯屏幕的錢志源是夢天實驗艙對日定向裝置的技術負責人。
太陽是空間站的發(fā)電廠,空間站運行過程中,需要對日定向裝置帶動太陽翼隨太陽光角度轉動,從而實現(xiàn)太陽翼最大的發(fā)電效率。
柔性太陽翼被科研人員形象地稱為“空中大風車”,它的展開面積100多平方米、而厚度不到1毫米,外太空沒有空氣阻力,薄如蟬翼的帆板很容易抖動,因此,對日定向裝置的運動控制是一大研制難點。我們生活中用電,是發(fā)電廠用一根線直接送到千家萬戶,由于空間站繞著地球環(huán)行,如果使用電線向空間站艙內導電的話,電線會隨著帆板轉動而扭成麻花結,過不了多久便會折斷。電力傳輸是對日定向裝置研制的第二大難點。
10年時間里,上海交大博士畢業(yè)的錢志源帶領團隊專注于對日定向裝置的技術攻關,解決了一系列難題。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空間站系統(tǒng)技術副總負責人 錢志源:有時候也是做不下去了,但是第二天有一個新的想法,我們再試,試完之后我們再來通過做實驗來驗證我們的想法是不是可行。
夢天實驗艙的加電測試進行得很順利,得知結果,劉慧穎也松了一口氣。每一天,確認當天的工作都完成以后,劉慧穎會在日程表上貼上一面小紅旗。
夢天實驗艙里有一千多臺設備、20多萬米的導線,這樣一個規(guī)模龐大、系統(tǒng)復雜的飛行器,如果沒有科學管理,即使設計好了,也很難保證按照工程節(jié)點如期制造出來。作為夢天艙的計劃經理,劉慧穎戲稱自己的工作就是個大管家。
2021年春節(jié),夢天實驗艙研制進入了正樣階段,為了把握好研制進度,劉慧穎和同事將未來600多天的工作計劃細致安排到了每一天。在采訪過程中,我們的拍攝幾次被電話打斷,接到任務的劉慧穎總是以百米沖刺的速度風一般地消失在我們眼前,任務完成后又風風火火地回來。跟時間賽跑,是夢天實驗隊的工作常態(tài),連續(xù)奮戰(zhàn),有的科研人員已經八個多月沒有回家了。
在剛剛過去的10月,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給在發(fā)射場堅守了三個月的十幾位科研人員過了個集體生日。正是團隊的拼搏進取,才確保了夢天艙發(fā)射成功。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夢天實驗艙計劃經理 劉慧穎:我覺得其實在我們這個行業(yè)里面的話,你就發(fā)現(xiàn)你跟很多特別有智慧、特別聰明的人在一起干活,你就會覺得干得特別帶勁。每一個航天人把自己崗位上的工作做好,這樣的話就是拼成了我們整個中國的載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