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速訊:五地市啟動粵菜立法

2022-08-12 09:45:14

■省市協同立法促進粵菜發(fā)展

聚焦促進粵菜發(fā)展,廣東開全國“1+N”省市協同立法先河。目前省和有關市立法工作加快推進,如何確定下一步工作重心?省市及地市之間的立法工作怎樣實現緊密聯動、各有所長?8月9日至11日,省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期地方立法工作培訓班暨粵菜發(fā)展促進省市協同立法實務研討班在廣州舉行,21個地市及自治縣人大常委會的立法工作者展開集中研討,共同探討解決這一新型立法模式實踐中的重點問題。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自今年2月以來,我省啟動促進粵菜發(fā)展的省市協同立法工作,目前《廣東省粵菜發(fā)展促進條例》(下稱“省條例”)已提交初審。在地市層面,《汕頭市潮汕菜特色品牌促進條例》《梅州市客家菜傳承發(fā)展促進條例》已提交初審;《佛山市廣府菜傳承發(fā)展條例》《江門市僑鄉(xiāng)廣府菜傳承發(fā)展條例》和《潮州市潮州菜傳承與產業(yè)促進條例》的草案也已出爐。


(資料圖片)

此次協同立法新在哪?

立法主體屬不同位階

目前全國各地開展的協同立法,大多在同一行政層級間展開,打破地域、行政壁壘共同解決環(huán)保等領域的問題。去年底,我省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就潮劇保護傳承協同立法,開創(chuàng)全國文化領域地方協同立法先河。在此基礎上,今年廣東以促進粵菜發(fā)展為切入點,率先邁出省市協同立法的第一步。

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柏陽解釋說,此次就促進粵菜發(fā)展探索省市協同立法實行“1+N”模式,其中的“1”就是省條例,圍繞粵菜人才培養(yǎng)、產業(yè)發(fā)展和文化傳承,重點解決粵菜發(fā)展中的共性問題,將推進“粵菜師傅”工程中行之有效的政策舉措固化為法規(guī)條文,弘揚發(fā)展粵菜文化,助力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和鄉(xiāng)村振興;“N”則旨在鼓勵相關地市瞄準粵菜分支,在省條例基礎上結合實際制定法規(guī)解決具體問題。

省條例出臺后將在全省范圍內施行,在此基礎上,如何發(fā)揮好相關地市立法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制定更加因地制宜的條款?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粵菜分支豐富、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省條例難以兼顧全省各個粵菜分支、各地的實際情況。”省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法制委主任委員王波說,因此,市條例有必要進一步“切小、切準、切實”,實現省條例“統(tǒng)”得住,市條例“分”得開,粵菜省市立法和而不同,從而建立省與市不同位階立法主體協同立法的新機制。

省市立法如何“和而不同”?

省聚焦共性市立足個性

省市條例如何實現“統(tǒng)”“分”結合、和而不同?

目前,針對協同立法中的不少關鍵問題,省條例已作出原則性規(guī)定,五市條例則結合實際進行細化。例如省條例提出,各地市要建立跨行政區(qū)域的協作機制,江門、潮州、梅州在條例中則明確規(guī)定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的具體內容;省條例提出,要建立粵菜菜品名錄,五市均細化名錄制度,其中,梅州條例還進一步明確名菜名錄的認定程序和動態(tài)管理機制。

與此同時,五市也結合當地實際對一些特色內容作出補充規(guī)定。例如江門、汕頭、潮州均創(chuàng)新提出發(fā)揮信息平臺的支撐作用,推動產業(yè)信息共享。在經費保障方面,佛山、梅州提出設立專項資金,汕頭則把設立發(fā)展引導資金寫入條文。

為更好理順省市協同立法的“關節(jié)”,全省立法工作者也提出進一步優(yōu)化的建議。

“省條例和各市條例都提到星級‘粵菜師傅’評選,但調研發(fā)現,一二三級評選權限在地市,四五級的在省里?!苯T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何中林建議,省市條例各有側重,省條例更強調評定工作,市條例應當在申報、激勵方面著墨。

佛山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科長馮巖巖也認為,省條例可著力解決地市解決不了的問題,例如明確廚師職業(yè)資質認定、大中專人才培養(yǎng)等原則性問題,市條例則解決本市特有的個性化問題,避免與省條例不必要的重復。

華南農業(yè)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教授江保國建議,省市條例要處理好一致性與差異性的關系,省條例要發(fā)揮統(tǒng)攝作用,既立足共性作出規(guī)定,也要給地市適當留出立法空間;地市要結合省條例和本地實際進行細化,避免條例大而全。

地市法規(guī)如何“烹”出特色?

避免千篇一律力爭“各特其特”

各市條例如何彰顯本地特色,也成為研討重點。

“某一條款隱去地名后,看不出是哪個市的條例,這就要考慮,是不是地方特色體現得不夠充分。”江保國點評各市條例時指出,目前五市條例在一些內容上較為趨同,立法特色有待進一步突出。

怎樣創(chuàng)新立法“烹”出各自特色?“梅州客家菜有濃郁的農耕底色,條例如何更好契合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是我們不斷思考的問題?!泵分菔腥舜蟪N瘯üの魅螚钸h東說。汕頭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法規(guī)科科長許建民也表示,汕頭條例抓取了潮汕菜特色品牌這一“小切口”進行立法,如何結合“汕頭味”和“僑味”更突出品牌打造,值得進一步打磨。還有參與研討的立法工作者提出,佛山條例聚焦廣府菜傳承發(fā)展,怎樣在條文中彰顯順德區(qū)作為“世界美食之都”的金字招牌,有待細化明確。

對此,王波建議,各市可從菜系、地域、名菜、食材、小吃、食品產業(yè)、烹飪技藝、老字號名店名品甚至農家菜等方面找準自家的“拿手絕活”,避免條例千篇一律,力爭“各特其特”。

值得注意的是,市條例在做好與省條例“縱向”銜接的同時,探索“橫向”跨市聯動也成為協同立法的重點。

暨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邱新建議,相關市條例可以增加跨市協作的規(guī)定。“例如江門、佛山同為廣府菜立法,汕頭、潮州同為潮菜立法,不妨進一步明確跨市交流、比賽、培訓等內容?!鼻裥抡f。

“調研發(fā)現,某地培養(yǎng)認定的廚師,其他地市不一定認可,如何通過立法更好解決這一問題,值得考慮研究?!背敝菔腥舜蟪N瘯üの敝魅吻f瑾瑜說。

對此,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余建紅認為,協同立法不僅有利于打破地域、行政壁壘,以立法推動實現共同目標,也能加快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對構建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huán)境有積極意義?!跋Mㄟ^跨市聯動,探索不同地市的廚師互認、聯合申報非遺項目或‘世界美食之都’等,為促進我省粵菜發(fā)展形成更強合力?!庇嘟t說。

南方日報記者姚瑤實習生陳璐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

標簽: 各有所長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