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要聞:何為“令人心動的大學”?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們對考生這樣說

2022-07-02 06:00:19

中新網北京7月1日電 (記者 張素)“為了給國家爭一口氣”而進入化學領域,從花幾毛錢買到《高等數學教程》到創(chuàng)立以其名字命名的數學原理,原本想成為文學家卻被物理系錄取,在解決“吃飽肚子”難題后找到新的奮斗目標……

6月21日至30日,《令人心動的大學——院士說專業(yè)》系列直播活動連日舉行,10位來自天文、地質、醫(yī)學、物理、食品、化學、農業(yè)等領域的科學家與廣大考生及青年學子“云交流”,分享自己的高考故事、求學及科研經歷。


(資料圖)

其間,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馮小明院士、彭實戈院士、張杰院士、張啟發(fā)院士,分別介紹了有機分子合成、倒向隨機微分方程、快點火激光聚變和高能量密度物理、水稻基因組研究等細分科學領域的發(fā)展,并為青年學子指點迷津。

如何看待“化學勸退”?

2018年,馮小明與馬大為、周其林共同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此次,他在“化學是生活的催化劑”直播活動中與來自母校——四川省武勝中學的學生進行交流。

回憶起進入化學領域的初衷,馮小明直言是為了給國家爭一口氣。當被問到如何看待網絡上“化學勸退”的說法時,馮小明指出,化學是一門中心的、實用的基礎學科,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化學?;瘜W學科細分專業(yè)方向十分寬廣,與之相關的產業(yè)多是國家支柱產業(yè),發(fā)展也很成熟,未來就業(yè)前景非常廣闊。

“歡迎同學們進入化學領域,助力這一學科的不斷發(fā)展。”馮小明勉勵青年學子,并強調只有發(fā)展原創(chuàng)性基礎研究,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產生原創(chuàng)性技術,我國科技發(fā)展才能更為順暢。

如何看待“數學枯燥”?

“在下鄉(xiāng)插隊期間,我就自學數學,這套《高等數學教程》一共有6冊,都是在書店花幾毛錢買到的,是斯米爾諾夫的著名教材。白天我們下地干活、掙工分,晚上我就用自己自制的煤油燈,借著微光看書,這段經歷還是非常難忘的。”彭實戈在“發(fā)現數學之美”直播活動中回憶說,后來無論是進入山東大學物理系,還是在供銷社工作,自己從未放下對數學的熱愛。

在圖書館讀到《熱力學》時的突發(fā)奇想,促使彭實戈探索數學界的嶄新領域,憑借論文《雙曲復變函數》,31歲的他進入“數學圈”。此后數十年里,彭實戈先后創(chuàng)立了世界著名的“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彭最大值原理”“彭一般原理”“巴赫杜(pardoux)—彭方程”等。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授予彭實戈,以表彰他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

面對“研究數學是否枯燥”“數學很難怎么辦”等問題,彭實戈強調“提問題”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提問題是非常關鍵的學習技巧,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習效率和興趣。

從“滄海一粟”到“微觀粒子”

去年,張杰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而在此次“學習物理學發(fā)現更大世界”直播活動中,他透露,自己當年高考時報考了化學和中文這兩個專業(yè),甚至“想象過將來成為記者或者文學家”,直到機緣巧合被物理系錄取,“才有我今天在物理領域的發(fā)展”。

在張杰看來,從滄海一粟到微觀粒子,物理學家的使命是為人類解決物理問題,探索自然界最不可思議的未知,并為解決制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難題提供科學答案。

他建議,學生們進入大學校園后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科學思維,對世界抱有好奇心。“如果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無法用現有物理學知識來解釋,那么,或許你的發(fā)現將為物理學開拓出一片新天地。而且,用探究的心態(tài)對待日常生活也會給你帶來無盡的快樂。”他說。

研究水稻也像“破案”

2018年,張啟發(fā)與李家洋、袁隆平共同榮獲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這次在“了解植物遺傳學的秘密”直播活動中,他與來自母校——湖北省荊州中學的學子們進行交流。

在他看來,當年“學農”是偶然,而一旦選擇了一個領域,就要追求有所建樹。“我們已經可以吃飽肚子了,接下來我們要提出新的問題,找到新的奮斗目標”,他以推動培育“綠色超級稻”為例說。

張啟發(fā)表示,扎根科學研究有很多樂趣,比如在研究水稻雜交過程中可以觀察到基因間的奇特現象。“我們觀察到有的品種雜交會產生不育的性狀,是由于基因間的互相絞殺,一些基因甚至配合其他基因來‘殺’死自己,探索過程就像警察破案,非常有趣。”

他寄語青年學子要“強壯‘志’商,激勵‘勤’商”。他說,學無止境,青年人要有自學意識,不斷擴大認知范圍,提升認知水平。(完)

標簽: 未來科學大獎 青年學子 指點迷津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