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關注:碩士生發(fā)現(xiàn)“一個小錯誤”引發(fā)撤稿!論文作者邀其共同署名

2022-10-24 22:56:48

在近一年的時間里,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碩士研究生保羅•洛德(Paul Lodder)都很煩,因為不管他怎么努力,也重復不了一篇已發(fā)表論文中的研究。他不禁產生了懷疑。

幸運的是,他的“質疑”獲得了論文作者的“全力配合”——洛德甚至獲得了論文的原始代碼。最終,他發(fā)現(xiàn)竟是簡單的打字錯誤導致了結果差異。

上述論文于2022年9月15日被全部論文作者同意撤回。論文第一作者表示,將把洛德列為新版本論文的合著者。


(資料圖)

這一次,“撤稿”與“科研誠信”之間產生了正向連接。

無法重復的論文結果

自從本科就讀于阿姆斯特丹大學生物醫(yī)學專業(yè)后,洛德一直熱衷于研究迷幻藥劑的治療潛力。

后來,他成為該校人工智能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為了準備一門計算神經科學課程,洛德試圖重復《科學報告》上一篇論文的研究。

這篇論文題為《迷幻藥引起的神經熵增加的機制模型》,由智利瓦爾帕萊索大學魯賓•赫爾佐格(Rubén Herzog)課題組在2020年發(fā)表,旨在闡明在迷幻藥(LSD)等物質的影響下,大腦中發(fā)生了什么。

然而,洛德花了近一年的時間,也沒能成功重復研究。

于是他給赫爾佐格發(fā)郵件說明原委,希望能獲得更詳盡的參數,以便正確運行論文所描述的模型。赫爾佐格很快予以回復,并提供幫助。

“既然能夠正確運行模型了,我想先從復現(xiàn)論文的分析結果開始,然后再考慮更深入的工作。”洛德回憶稱,“使用論文描述的方法,我重復了計算熵所需的步驟,但依然得到了與該論文不同的結果。”

有些科研人員碰到類似事情,可能就會對重復實驗者的工作吹毛求疵,或者把失敗歸咎于他們。但赫爾佐格沒有這樣做。在得知洛德的研究結果后,他不僅與這個年輕人探討了產生差異的原因,更進一步,還給他提供了原始代碼——暫且稱之為赫爾佐格代碼。

洛德因此得以在赫爾佐格代碼上運行了一組模擬數據,這次準確再現(xiàn)了論文結果。

保羅•洛德 圖源:Retraction Watch

然而,洛德很快發(fā)現(xiàn)了關鍵錯誤。

他用自己的代碼——且稱為洛德代碼——運行了同組模擬數據,得到的結果與自己此前的一致。也就是說,仍然“與論文中的結果不一致,也不符合赫爾佐格代碼剛剛生成的結果”。

在仔細查看赫爾佐格代碼后,洛德發(fā)現(xiàn),竟是簡單的打字錯誤導致了結果差異。更正錯誤后,能夠得到與洛德代碼完全相同的結果。

所以很明顯,輸入錯誤導致了論文的結果出現(xiàn)問題。

兩組結果的差異是什么呢?赫爾佐格回應表示,洛德“指出了從伽瑪函數參數估計微分熵公式的錯誤:在錯誤的公式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熵的增加和減少,而在修正公式中的錯誤后,結果并不成立。我們只能發(fā)現(xiàn)熵的增加,這更類似于經驗結果,因為沒有經驗證據支持迷幻劑的熵減少”。

后來,赫爾佐格主動申請了撤稿,開誠布公地解釋并且感謝了洛德的發(fā)現(xiàn)。

他還邀請洛德作為合著者,加入到新版本的論文中:“這是為了向那些認真進行重復實驗結果的學者致以科學的榮譽 。”

挑錯者:原作者表現(xiàn)出極高的學術誠信

被邀請作為更新論文的合著者,洛德表示很榮幸。

而他更想強調的是:“恰恰是魯賓在整個過程中提供的有益幫助,使我最終能夠發(fā)現(xiàn)輸入錯誤:他幫助我開始模擬,在交流我的發(fā)現(xiàn)時與我共同思考,最后甚至與我分享了代碼,看我能否找到關于差異的解釋。”

洛德稱贊道:“自始至終,魯賓對這種情況的處理,都表現(xiàn)出極高的學術誠信。”

然而,站在另一個層面,小伙子卻又感到失望:包括學術期刊在內的學術界,似乎很少重視計算結果的可重復性。

他建議:“不同于其他領域,學術論文可以附有一個程序腳本。當然,它不需要包含從頭到尾的所有內容,但一些文檔化的代碼會很有幫助 。”

這樣一來,不僅會促成科研成果更高的可重復性,而且也將加速科學研究的發(fā)展,因為它簡化了驗證前人研究成果的過程 。

從另一個角度,赫爾佐格著重指出,針對計算代碼的同行評議程序應當更加系統(tǒng)化,“尤其在主要基于計算和數學方法的研究中。即使同事們檢查了我的代碼,也沒有人發(fā)現(xiàn)錯誤,因此需要一個‘從頭開始’的再現(xiàn)過程來避免這種錯誤”。

為他們的合作“點贊”

赫爾佐格團隊正在研究該論文中有待修正的公式,并計劃盡快提交新版本論文。根據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平臺顯示,其已被引用14次。

“論文發(fā)表后,作者注意到,用于計算微分熵的腳本中有一處輸入錯誤。因此,當使用該文提出的神經質量模型時,所報告的熵預估是無效的,并且不會產生預期的熵增加。作者認識到這一錯誤,并對其可能造成的混亂表示歉意。”相關的撤稿通知稱,“所有作者都同意此撤稿。”

通知還透露了撤稿后續(xù)動態(tài):作者目前正在進行的修正研究中,包括興奮池和抑制池中5HT2A受體的激活,并測試它是否再現(xiàn)了熵的增加。

兩位迷幻藥研究者,讓自己保持著“人間清醒”。因此,撤稿事件經媒體報道后,關注者對“這個合作和誠信的極好例子”評價頗高。

“他們是來自全球兩個地區(qū)的兩位令人尊敬、很‘高級’的學者。”“正直就是英雄主義。”

有讀者分享了類似經歷的不同結果:“我也發(fā)現(xiàn)過論文中的數學錯誤,并指出了它們??杀氖?,只有一篇剛上線幾天的文章的作者回復并更正了。其他人要么不理我,要么拒絕接受我的意見。”

也許正是因為“可悲”的案例占比更高,因此有評論提醒:“不要低估了這兩位科學家的貢獻。他們必須做很多工作來糾正這個問題——這不是一個被動的任務。”

頗為有趣的是,知名學術打假網站“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在相關報道的原始版本中,對保羅•洛德的介紹信息也出現(xiàn)偏誤,被洛德本人在跟帖指出后,同樣第一時間更新了修正版本及洛德的人物配圖,并在新版本文末致歉。

可見失誤或許時有發(fā)生,真正可貴的是對待錯誤的誠懇態(tài)度和誠信的處置方式。

參考資料: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2/10/11/a-display-of-extreme-academic-integrity-a-grad-student-who-found-a-key-error-praises-the-original-author/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2/10/06/a-grad-student-finds-a-typo-in-a-psychedelic-studys-script-that-leads-to-a-retraction/

標簽: 科研誠信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