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軍,一個不折不扣的碳圈網紅,在他身上有很多的標簽:公眾號主筆人、碳圈作家、企業(yè)低碳顧問、雙碳培訓師……
決定采訪他的個人經歷是因為,他是中國較早進入碳圈的一批人,是碳圈發(fā)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的職業(yè)經歷或多或少能瞥見碳圈的起伏:CDM(清潔發(fā)展機制)的瘋狂與沒落,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停用與即將重啟,“雙碳”目標的提出……都與他的人生緊緊纏繞在一起。
(資料圖片)
成為CDM項目的韓語翻譯,讓他一腳踏進碳圈
光憑網上的照片或是采訪,很難想象汪軍已經40歲。
每次和他交談,都能體會到“男人至死是少年”的熱血感,好像碳圈的很多大佬都有這樣的氣質,他們仿佛永遠年輕,永遠走在前沿。
談起過往,汪軍坦言自己并不算一帆風順。高考失利沒有上到理想中的名校,父母生意失敗讓彼時在韓國留學的汪軍只能半工半讀維持學業(yè)。
汪軍坦言,我其實很感謝半工半讀的留學時光,如果非要說有些事改變人的一生,那打工的那段經歷肯定算一件,人對改變一生的事兒總是后知后覺。
“從到韓國的第二個學期,我就再沒和家里要過一分錢。我在韓國的一家生魚店做前臺,每天下午五點半到凌晨兩點,大半年迎來送往的服務工作讓我的韓語突飛猛進?!闭f到自己的語言天賦,汪軍很是驕傲,“從零基礎到韓語6級我僅用了一年,我現在依然可以和韓國人無障礙交流?!?/p>
在被問到本科學習土木工程,碩士又是農村規(guī)劃專業(yè),為什么會一腳踏入碳圈時,汪軍說:“你聽說過CDM嗎?”
“你聽說過CDM嗎?”就是這個問題,十六年前身在韓國的他被問了同樣的問題。
一個電話過后,汪軍一腳踏入碳圈。
“那是一個招聘電話,和大多數碳圈里第一次接觸CDM的人一樣,我也以為是CDMA(一種通訊技術),但是三天之后,我拿到了Ecoeye公司的OFFER,錄取理由就兩條:我是工科生,我韓語交流無障礙。可以幫助他們開發(fā)中國的CDM項目。”汪軍說。
就這樣,汪軍無心插柳地接觸了CDM項目,而真正讓他熱愛碳事業(yè)的還是一部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這是美國前副總統(tǒng)戈爾拍的一部紀錄片,講述氣候變化與碳排,算是在我內心埋下了一顆種子,那時還不懂碳市場、碳交易這些?!?/p>
未曾經歷黑暗,哪知微光可貴。
在Ecoeye公司兩年不到的時間里,汪軍從一無所知的小助理到沖鋒陷陣管理10來個項目的負責人,再到帶領10人左右團隊開疆拓土的部門負責人,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
采訪時,汪軍也建議年輕人不要選擇好走的路,趁年輕盡量去實力強、誨人不倦的公司,尤其是雙碳領域,要讓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鍛煉。
“韓國這個市場終歸空間太小,國內的空間會更大?!边@句市場判斷放在今天也依然成立,2009年,汪軍毅然回國開啟自己在國內碳圈的奮斗。
職業(yè)經歷與碳圈起伏緊緊交織
打開汪軍的微信朋友圈,背景是他的兩個孩子,朋友圈大多轉發(fā)的都是與碳相關的內容,偶爾夾雜一些他在院里侍弄花草的視頻,配文是“退休后的地方”。汪軍笑談,現在還不能退休,還沒有實現財務自由。
“我曾經錯過了幾次財務自由的機會?!?/p>
汪軍說,CDM在2005年到2008年期間,是非常掙錢的行業(yè)?!霸谀莻€年代,但凡去承接一兩個項目,基本都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財務自由,我還是入行太晚。”
回國后的汪軍落腳廣州,通過幫一家國內首批做碳管理的企業(yè)開發(fā)項目,把從Ecoeye學到的企業(yè)碳管理理念引入內地市場。
但隨著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與此同時伴隨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經濟下行、碳交易市場供求關系不平衡,以及我國榮升為最大碳排放國等一系列因素,歐盟宣布2012年3月后只允許LDC(Least Developed Country)國家申請注冊項目,也就是把中國的新項目全部排除在外了,自此CDM在中國跌落神壇。
直至2014年初,汪軍都在無所事事中度過。借著2011年我國宣布要打造自己的碳交易市場的春風,到2013年起國內7個試點碳交易市場陸續(xù)開閘,國內自愿減排市場CCER也應運而生。汪軍實在熬不住寂寞,毅然跳出“舒適圈”投身CCER的“藍?!?。
在汪軍看來,CCER基本上是借鑒了CDM的機制和方法學,再結合國情做相應調整,終于也讓他找到了主攻國內碳減排項目開發(fā)的新方向。然而造化弄人,隨著國家大部制改革等進程,2016年底CCER審批已實質停止,2017年3月15日更是一紙明文,正式通知暫停審批并且CCER制度進入調整,這一停就到現在,還沒重啟。
2020年9月,中國“雙碳”目標被明確提出。汪軍知道,屬于中國的碳中和時代來了,“最明顯的感覺是行業(yè)收入變高了,以前是我做房地產行業(yè)的妻子賺錢養(yǎng)家,隨著房地產市場經濟下行,”雙碳“目標的提出,我成了賺錢養(yǎng)家收入最高的那一個?!?/p>
獵頭的電話多了起來,企業(yè)、大集團們開始狂找能坐上管理崗,推進碳管理、碳排放能力建設的資深專家。
在審定核查/咨詢機構任職多年后,2022年汪軍順理成章地去了某國有500強企業(yè)做雙碳總監(jiān)。他在集團巡場摸底,評估雙碳相關建設的水平,建立起相關的集團規(guī)則,自己的知識體系,也通過設立集團內的碳管理培訓體系、創(chuàng)新的內部考證體系的過程,開始顯示出無可替代的價值。
可是,今年五一前,汪軍為了家庭毅然決然辭去了這份工作,回家開了一個小小的工作室,專職寫書,寫公眾號,開展線上線下課程培訓,同時給企業(yè)做雙碳咨詢。
“今年9月份,我要去趟韓國,完成一項長達十年的碳資產項目。2009年我雖然已經回國了,但是現代集團有一個VCS項目找到我做開發(fā),這個項目是當年最大的VCS項目,每年的減排量超過200萬噸,項目有兩期,我兩期都做了,每隔一兩年要去現場應對核查,兩期項目最終結束點就是2023年5月31日。我們把最后一期的這個減排量申請完,整個項目就圓滿結束了,這個項目是從早期提案開始,到項目計入期的最后一筆簽發(fā)為止,完全由我一個人全程負責的項目,一共歷經了14年,幾乎貫穿了我目前為止的整個職業(yè)生涯?!?/p>
行業(yè)需要陣痛,市場需要洗牌
如今,在項目奔走,錄制課程的間隙,汪軍依然堅持每天2-3小時的寫作。他的公眾號“老汪聊碳中和”吸引了4.7萬粉絲,成為了許多碳圈人必定關注的“電子榨菜”。
但當問到他,普通人怎樣快速了解碳中和時,他還是極力推薦自己的第一本書《碳中和時代:未來40年財富大轉移》,國內首部通過碳抵消實現碳中和的書籍,一本豆瓣評分8.2的書。
談到自己的書,汪軍顯得有些興奮。汪軍出版過兩本書,一本《碳中和時代:未來40年財富大轉移》,另一本書《碳管理:從零通往碳中和》,“我其實更喜歡我的第一本書《碳中和時代:未來40年財富大轉移》,這本書能讓普通人意識到氣候變化的緊迫性,理解為什么要搞碳中和,很多讀者反饋讀完熱血沸騰,一定要為碳中和做貢獻;而我的第二本書《碳管理:從零通往碳中和》實際上是一本行業(yè)書,針對的是行業(yè)從業(yè)人員。”
今年,汪軍即將出版他的第三本書《氣候未來》,“我對我的第三本書更抱期望,這是一部氣候小說,我希望通過小說的方式去演繹氣候變化的緊迫性:小說里,人類最終沒能阻止氣候變暖,導致人類過半滅絕。講述的是在此背景下幾個小人物(碳資產、碳減排管理人員)的成長故事?!?/p>
“雙碳”目標提出后,面對很多碳相關企業(yè)雨后春筍般地井噴式爆發(fā),汪軍既有欣慰又有隱憂。欣慰的是,證明碳市場確實有需求;隱憂的是,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魚龍混雜的現象。
行業(yè)需要陣痛,市場需要洗牌。
“這是行業(yè)剛起步時不可避免的。最近我朋友圈就出現了一個基礎概念都不知道就敢寫碳足跡報告的公司,關鍵是還能接到項目,甲方愿意買單。行業(yè)需要陣痛,也需要時間讓甲方成長。投機的公司,讓時間去慢慢淘汰,再過一兩年可能百分之八九十的公司都會消失,留下真正有實力的?!蓖糗娧a充,“碳市場終將走向成熟?!?/p>
(文章來源:新京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