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向平:播種科學的“追光者”

2022-03-11 20:17:12
中國科學報 發(fā)布時間:2022/3/11 20:30:20
選擇字號:
武向平:播種科學的“追光者”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的一大特點便是“快”,語速快、走路快、思維跳躍快。

他不得不快——作為一位研究天體物理的科學家,致力于追尋宇宙發(fā)出的第一縷曙光,需要穿越上億光年的距離,相比起來人的生命轉瞬即逝;作為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xié)會理事長,為填平城鄉(xiāng)青少年科學素質的鴻溝,需要奔走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江南北、千溝萬壑。對他而言,這兩件事情同樣時不我待。

近日,武向平獲得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少年強則科技強,科技強則中國強,我們要為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學的翅膀。”武向平說。

追光,探秘宇宙

哲學家經常說的三句話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這也是天文學家武向平探索的目標。

武向平常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人們介紹他研究的科學問題:“宇宙大爆炸理論已經被大量可靠的天文觀測證實,研究者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37億年前的大爆炸之后,宇宙經歷過一段漫長的黑暗時期。直到有一天,在宇宙的深處誕生了第一代發(fā)光天體,逐步照亮了整個宇宙??茖W家最想知道的是,宇宙是怎么從黑暗走向光明的?”

當然,要回答這個關于宇宙的問題,難度也是宇宙級的。在武向平看來,面向世界科學前沿,不畏艱難、勇攀高峰,正是科學家的職責所在。

2003年,武向平提出建設一套探索宇宙最早發(fā)光天體的方案:用一定數(shù)量規(guī)律排列的天線陣,探測紅移在10以上的中性氫輻射信號。為此,他走進新疆天山深處,在蓬斷草枯、凜若霜晨的環(huán)境下一個人長期堅守在實驗基地。由于遠離人煙、交通不便,基地建設之初,他時常不喝水,患上了痛風。

經過三年建設,南北4公里、東西3公里,兩條基線組成的大型低頻射電干涉望遠鏡陣列(21CMA)誕生,共計10287只天線。

作為世界上最早建成并專門用于搜尋宇宙第一縷曙光的項目,21CMA率先獲得了低頻波段的宇宙圖像。更重要的是,這一探索性科學實驗,為后期我國參加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SKA計劃分為兩個階段建設,分別在2024年和2030年完成,建成后將會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射電望遠鏡。作為SKA主要發(fā)起國和成員國,中國SKA清晰的科學目標和發(fā)展路線圖已經確立。

目前,武向平擔任SKA中國首席科學家,他相信:“這個遙望宇宙的巨眼,將帶來全新的宇宙信息。它追尋到宇宙的第一縷曙光,必有中國的貢獻。”

“中國天眼”FAST驗收后,武向平又擔任FAST科學委員會主任,負責科學目標的遴選。2021年4月,“中國天眼”向世界開放。正是在以武向平為代表的科學家的努力下,中國射電天文的國際地位正在迅速上升,未來10年將迎來射電天文發(fā)展的黃金時期。

奔走,播種科學

“同學們,你們對宇宙好奇嗎?今天我?guī)ьI大家一起來認識宇宙的浩瀚……”2021年4月,遠在祖國邊疆的呼倫貝爾市一所小學開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科普課,武向平活潑地做了開場白。

10多年來,像這樣的科普講座,武向平每年堅持開30至40場,奔走在祖國大地上。無論是在麗江一所僅有83名納西族小朋友的學校還是在革命老區(qū)延安一所僅剩27名學生的小學,亦或在湘江戰(zhàn)役舊址的瑤族留守兒童的學校,都不曾改變?yōu)榍嗌倌昕破帐聵I(yè)盡已所能的初心。

他注意到,越來越多青少年熱愛天文。從孩子的眼睛里,他看到了光,那是求知若渴的熱情。他們身體坐得筆直,踴躍舉手提問:“星星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比宇宙大的是什么”“太陽為什么不會掉下來”“外太空有沒有硅基生命”……這些腦洞大開的問題,更加激發(fā)出武向平身體力行干科普的熱情。

武向平還擔任“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匯”工作委員會主任,帶領一支科普隊伍赴全國各地開展科普巡講。“盡管每一次科普巡講時間短、聽眾相對少,也許只有1000人,可如果在1000個孩子中間,未來有1個科技領軍人物,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我們有義務把他們發(fā)掘出來,激發(fā)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興趣和志向。”武向平深有體會。

在他看來,“大手拉小手”科普教育活動就是要用科學家的創(chuàng)新大手拉起稚嫩小手,把科學的種子播種到孩子們的心中,讓它生根發(fā)芽。

“科技實力,特別是創(chuàng)新能力,決定著未來中國的命運和世界的格局。少年強則科技強,科技強則中國強,我們要為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學的翅膀。”武向平強調。

建言,心系科普

“愿意做科普的科技工作者不夠多”“科技資源配置不平衡”“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不足”……談論起科普工作來,武向平似乎總是在“批評”,不怕得罪人。

實際上,在親力親為積極傳播科學知識同時,他也堅持為科學教育、科學普及等建言獻策。他曾參與修改《全民科學素質綱要》、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我國科普發(fā)展戰(zhàn)略若干重大問題研究”課題組長,為我國的科普事業(yè)發(fā)展和規(guī)劃提出了許多有重要價值的建議。

他看到許多西部和偏遠地區(qū)的中小學生尚無法直接接觸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化外部世界,與城市同齡學生在科學素質方面的鴻溝依舊存在。為此,他多次利用中國科協(xié)、院士、全國政協(xié)的平臺,呼吁科技資源要向農村、西部、山區(qū)傾斜。“城鄉(xiāng)科學素質的鴻溝是阻礙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科技資源配置特別是師資力量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

而針對科學家如何做好科普的問題,武向平更加直言不諱:“過去有人覺得科學家做科普是不務正業(yè),科研搞不下去才做科普,現(xiàn)在這樣的觀念一定要轉變。反而,并非每位從事前沿科學研究的優(yōu)秀科學家都能成為合格科普者。”

他曾用一個案例說明做好科普的要義,科學家需要學會科普語言,提高自身素質和包容性。“曾經參加某霧霾研究成果大會,在座的都是和我類似的科學家,但聽完報告后一頭霧水,終究沒有明白霧霾的機理。”而霍金的《時間簡史》、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影響了一代代人,足以證明科學家做科普能夠產生巨大社會影響力。

對此,他建議,科普要想老百姓能理解,就要從百姓關心的問題著手,比如食品安全、醫(yī)藥健康;還要定期舉辦一些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科普活動,比如孩子們自己做一些小科技作品向社區(qū)居民展示并普及知識,帶動家長一起互動交流。

此外,針對青少年科普存在的問題,武向平還在《人民日報》上發(fā)文,一針見血地:“我國在中小學已經開設了科學課程,但能夠承擔科學課程教育的專業(yè)老師匱乏。在西部和偏遠地區(qū),這一情況尤為突出。與此同時,不少學校還停留在傳授書本知識,較少講授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缺乏科學教育完備體系??茖W素質教育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與科技強國建設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

從研究員到院士,武向平幾十年如一日一刻也不曾松懈,好像一臺永動機,總是充滿能量。致敬播撒科學的“追光者”武向平!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志”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注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lián)系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發(fā)E-mail給: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的一大特點便是“快”,語速快、走路快、思維跳躍快。

他不得不快——作為一位研究天體物理的科學家,致力于追尋宇宙發(fā)出的第一縷曙光,需要穿越上億光年的距離,相比起來人的生命轉瞬即逝;作為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xié)會理事長,為填平城鄉(xiāng)青少年科學素質的鴻溝,需要奔走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江南北、千溝萬壑。對他而言,這兩件事情同樣時不我待。

近日,武向平獲得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少年強則科技強,科技強則中國強,我們要為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學的翅膀。”武向平說。

追光,探秘宇宙

哲學家經常說的三句話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這也是天文學家武向平探索的目標。

武向平常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人們介紹他研究的科學問題:“宇宙大爆炸理論已經被大量可靠的天文觀測證實,研究者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37億年前的大爆炸之后,宇宙經歷過一段漫長的黑暗時期。直到有一天,在宇宙的深處誕生了第一代發(fā)光天體,逐步照亮了整個宇宙??茖W家最想知道的是,宇宙是怎么從黑暗走向光明的?”

當然,要回答這個關于宇宙的問題,難度也是宇宙級的。在武向平看來,面向世界科學前沿,不畏艱難、勇攀高峰,正是科學家的職責所在。

2003年,武向平提出建設一套探索宇宙最早發(fā)光天體的方案:用一定數(shù)量規(guī)律排列的天線陣,探測紅移在10以上的中性氫輻射信號。為此,他走進新疆天山深處,在蓬斷草枯、凜若霜晨的環(huán)境下一個人長期堅守在實驗基地。由于遠離人煙、交通不便,基地建設之初,他時常不喝水,患上了痛風。

經過三年建設,南北4公里、東西3公里,兩條基線組成的大型低頻射電干涉望遠鏡陣列(21CMA)誕生,共計10287只天線。

作為世界上最早建成并專門用于搜尋宇宙第一縷曙光的項目,21CMA率先獲得了低頻波段的宇宙圖像。更重要的是,這一探索性科學實驗,為后期我國參加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SKA計劃分為兩個階段建設,分別在2024年和2030年完成,建成后將會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射電望遠鏡。作為SKA主要發(fā)起國和成員國,中國SKA清晰的科學目標和發(fā)展路線圖已經確立。

目前,武向平擔任SKA中國首席科學家,他相信:“這個遙望宇宙的巨眼,將帶來全新的宇宙信息。它追尋到宇宙的第一縷曙光,必有中國的貢獻。”

“中國天眼”FAST驗收后,武向平又擔任FAST科學委員會主任,負責科學目標的遴選。2021年4月,“中國天眼”向世界開放。正是在以武向平為代表的科學家的努力下,中國射電天文的國際地位正在迅速上升,未來10年將迎來射電天文發(fā)展的黃金時期。

奔走,播種科學

“同學們,你們對宇宙好奇嗎?今天我?guī)ьI大家一起來認識宇宙的浩瀚……”2021年4月,遠在祖國邊疆的呼倫貝爾市一所小學開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科普課,武向平活潑地做了開場白。

10多年來,像這樣的科普講座,武向平每年堅持開30至40場,奔走在祖國大地上。無論是在麗江一所僅有83名納西族小朋友的學校還是在革命老區(qū)延安一所僅剩27名學生的小學,亦或在湘江戰(zhàn)役舊址的瑤族留守兒童的學校,都不曾改變?yōu)榍嗌倌昕破帐聵I(yè)盡已所能的初心。

他注意到,越來越多青少年熱愛天文。從孩子的眼睛里,他看到了光,那是求知若渴的熱情。他們身體坐得筆直,踴躍舉手提問:“星星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比宇宙大的是什么”“太陽為什么不會掉下來”“外太空有沒有硅基生命”……這些腦洞大開的問題,更加激發(fā)出武向平身體力行干科普的熱情。

武向平還擔任“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匯”工作委員會主任,帶領一支科普隊伍赴全國各地開展科普巡講。“盡管每一次科普巡講時間短、聽眾相對少,也許只有1000人,可如果在1000個孩子中間,未來有1個科技領軍人物,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我們有義務把他們發(fā)掘出來,激發(fā)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興趣和志向。”武向平深有體會。

在他看來,“大手拉小手”科普教育活動就是要用科學家的創(chuàng)新大手拉起稚嫩小手,把科學的種子播種到孩子們的心中,讓它生根發(fā)芽。

“科技實力,特別是創(chuàng)新能力,決定著未來中國的命運和世界的格局。少年強則科技強,科技強則中國強,我們要為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學的翅膀。”武向平強調。

建言,心系科普

“愿意做科普的科技工作者不夠多”“科技資源配置不平衡”“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不足”……談論起科普工作來,武向平似乎總是在“批評”,不怕得罪人。

實際上,在親力親為積極傳播科學知識同時,他也堅持為科學教育、科學普及等建言獻策。他曾參與修改《全民科學素質綱要》、擔任中國科學院學部“我國科普發(fā)展戰(zhàn)略若干重大問題研究”課題組長,為我國的科普事業(yè)發(fā)展和規(guī)劃提出了許多有重要價值的建議。

他看到許多西部和偏遠地區(qū)的中小學生尚無法直接接觸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化外部世界,與城市同齡學生在科學素質方面的鴻溝依舊存在。為此,他多次利用中國科協(xié)、院士、全國政協(xié)的平臺,呼吁科技資源要向農村、西部、山區(qū)傾斜。“城鄉(xiāng)科學素質的鴻溝是阻礙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科技資源配置特別是師資力量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

而針對科學家如何做好科普的問題,武向平更加直言不諱:“過去有人覺得科學家做科普是不務正業(yè),科研搞不下去才做科普,現(xiàn)在這樣的觀念一定要轉變。反而,并非每位從事前沿科學研究的優(yōu)秀科學家都能成為合格科普者。”

他曾用一個案例說明做好科普的要義,科學家需要學會科普語言,提高自身素質和包容性。“曾經參加某霧霾研究成果大會,在座的都是和我類似的科學家,但聽完報告后一頭霧水,終究沒有明白霧霾的機理。”而霍金的《時間簡史》、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影響了一代代人,足以證明科學家做科普能夠產生巨大社會影響力。

對此,他建議,科普要想老百姓能理解,就要從百姓關心的問題著手,比如食品安全、醫(yī)藥健康;還要定期舉辦一些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科普活動,比如孩子們自己做一些小科技作品向社區(qū)居民展示并普及知識,帶動家長一起互動交流。

此外,針對青少年科普存在的問題,武向平還在《人民日報》上發(fā)文,一針見血地:“我國在中小學已經開設了科學課程,但能夠承擔科學課程教育的專業(yè)老師匱乏。在西部和偏遠地區(qū),這一情況尤為突出。與此同時,不少學校還停留在傳授書本知識,較少講授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缺乏科學教育完備體系??茖W素質教育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與科技強國建設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

從研究員到院士,武向平幾十年如一日一刻也不曾松懈,好像一臺永動機,總是充滿能量。致敬播撒科學的“追光者”武向平!

標簽: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