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購物狂歡節(jié)之際,金融機構加大花式營銷力度。隨著近期“雙11”購物節(jié)熱度不斷推高,不少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等紛紛推出各類優(yōu)惠活動。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近日,有銀行聯手互聯網電商平臺,在信用卡支付、分期等領域合作,甚至進一步延伸到了線下消費場景;也有銀行在“雙11”預熱期間推出消費貸款產品,或為信用卡客戶提高臨時消費額度。與往年低調有所不同的是,部分理財子公司通過推出“雙11專屬理財產品”、開設直播進行投資者教育,或發(fā)放現金紅包等方式展開營銷。
研究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由于“雙11”購物節(jié)期間流量集中,金融機構參與營銷有其內在需求,但參與更多集中在消費領域,對于銀行理財產品而言,實際營銷效果可能非常有限。受訪者提醒消費者,應評估理財產品風險,在正規(guī)平臺購買。
(資料圖片)
銀行聯手電商借勢“雙11”營銷
近日,在“雙11”購物節(jié)活動期間,眾多銀行已經提前布局,通過各類營銷、優(yōu)惠活動刺激客戶活躍度,不少銀行還選擇與電商平臺開展深度合作,擴大銀行客戶的參與范圍。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包括六大國有銀行,多家股份行以及部分頭部城商行,在“雙11”期間分別與淘寶、京東、拼多多等主流電商平臺合作,通過銀行卡或信用卡支付,以實現購物滿減或返現紅包等優(yōu)惠。
有業(yè)內分析人士表示,“雙11”全民購物節(jié)活動對于銀行而言是優(yōu)質良機,一方面可以在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恢復方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銀行支付結算、信用卡消費場景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做大消費金融規(guī)模。
據券商中國記者梳理,在購物消費方面,各類銀行的“雙11”活動主要分布在信用卡消費和支付結算,以及信用卡還款等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惠上。
譬如說,有的國有大行推出信用卡購物“滿200減50”;有銀行通過信用卡支付滿一定額度,將會返還現金紅包或比平時更高倍數的信用卡積分。另外,多數大中型銀行的信用卡紛紛推出了分期免息活動,刺激信用卡客戶使用分期付款功能;還有一些銀行將消費優(yōu)惠從線上電商平臺延伸到了線下實體店,如購買家電等商品使用信用卡消費將獲得滿減優(yōu)惠。
加大對購物消費場景信貸“輸血”
事實上,信用卡作為消費場景金融的主戰(zhàn)場,眾多銀行對客戶的爭奪已提前進行。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期間,不少信用卡用戶都收到各家銀行的信用卡部門提額短信提示。家住北京的趙先生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他一張某股份行的信用卡原本固定額度是2.2萬元,最近他發(fā)現其信用卡臨時額度已經可大幅提升至5.5萬元。
除了具體消費場景,不少銀行在“雙11”期間向用戶消費“輸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例如,不少銀行為滿足消費者需求,推出信用卡還款的費率優(yōu)惠,減輕消費者還款壓力;在信貸產品端,還有銀行推出信用消費貸款或優(yōu)惠利率的貸款產品,部分銀行還推出消費貸款的“拼團”活動,刺激更多用戶去通過借貸消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中型銀行如火如荼與電商平臺深度合作,一些地區(qū)中小銀行也不甘心錯過這樣的契機,紛紛通過線上線下宣傳渠道推廣給子消費信貸產品。券商中國記者看到,部分地區(qū)村鎮(zhèn)銀行以“雙11”為由頭,開展“拉存款送蔬菜包”線上微信群紅包派送等活動,而這些活動更多停留在宣傳、營銷方面,與消費購物已關系不大。
另外,在商品銷售端也有動作。例如,網商銀行這樣以服務小微企業(yè)、個體戶電商起家的互聯網銀行,為商家也提供了“雙11”期間的特定服務,例如“臨時提額”、“發(fā)貨即收款”、“利息優(yōu)惠”,并上線開發(fā)多平臺收款功能。
有受訪者認為,中小銀行與大中型銀行在提供相關服務的時候,也應該根據自身優(yōu)勢,走差異化、個性化的路徑,結合自身客戶屬性做細分賽道并進行創(chuàng)新另辟蹊徑,避免陷入服務的同質化。
理財子公司加入“雙11”花式“促銷”大軍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銀行在“雙11”期間加大信貸產品活動力度以外,銀行理財產品端也紛紛上陣。
不同于往年相對低調的宣傳模式,今年各大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借機推出“雙11專屬理財產品”,直播開展理財投教活動,甚至在宣傳材料上喊出“買什么都不如買理財”的營銷口號。
券商中國記者發(fā)現,包括平安理財、招銀理財、信銀理財、民生理財、寧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子公司均加入了“雙11”理財產品“促銷”隊伍。有的理財子公司早在預熱期間就推出了“雙11理財精選”,或借助“雙11”熱度宣傳相關精選理財產品;也有理財子公司選擇降低管理費率讓利投資者,例如寧銀理財在活動期間,對旗下三款產品的固定管理費從年化0.4%降低至0.3%。綜合來看,今年相關活動中,理財子公司主推的主要是低門檻起購的產品。
還有包括光大理財、信銀理財在內的不少理財子公司主要通過微信端吸引客戶參與互動游戲、答題、進行抽獎回饋或者紅包返現等形式營銷促活,提升客戶粘性。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促銷”旗下理財產品以外,通過在線直播借機開展投資者教育也成為部分理財子公司宣傳形式之一。
券商中國記者從相關宣傳海報上看到,今年華夏理財在“雙11”期間進行主題為“數說‘雙11’,宏觀經濟與消費行業(yè)理性思考”的線上直播,通過邀請研究消費領域的券商分析師進行投資者教育和知識宣講。而杭銀理財推出了題為“市場持續(xù)震蕩,基海淘金如何不成‘韭菜’?”的直播活動,在直播中還可進行抽獎等互動。
對于理財子公司加入“雙11”營銷行列的現象,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這種營銷效果有限。他認為,“雙11”大多數的推廣行為還是集中在消費領域,而理財實際上是投資領域,雖然用戶流量集中,但理財產品營銷本身并沒有針對性滿足用戶需求,所以實際效果可能非常有限。
此外,對于理財子公司借機“促銷”理財產品的行為,盤和林提醒投資者和消費者:任何宣傳,都會揚長避短、避開產品的缺陷,金融產品也不例外,用戶在作出決策前,要注意觀察合同條款,包括理財產品的具體投向,預期收益率,并進一步評估理財產品的投資風險。另外,他也強調了購買渠道的重要性,投資者應在正規(guī)平臺購買相關理財產品。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
標簽: